close

這是我看過最令人傷感的花木蘭了!趙薇主演的電影《花木蘭》,沒有古詩中花木蘭的英勇氣概和征戰歸來的喜悅,沒有袁詠儀扮演的電視版花木蘭那樣聰明俏皮。電影整個基調非常哀傷,劇情大幅著墨在戰事的慘烈,花木蘭一將功成,卻是萬骨皆枯!

2 

木蘭詩裡的花木蘭,創造了花木蘭這位女英雄: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。不聞機杼聲,惟聞女嘆息。問女何所思?問女何所憶?「女亦無所思,女亦無所憶。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;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,願為市鞍馬,從此替爺征。」

 

木蘭代父從軍這些詩句我們都朗朗上口,再熟悉不過了。詩中敘述木蘭軍中生活,其實只有「萬里赴戎機,關山度若飛。朔氣傳金柝,寒光照鐵衣。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歸。」這簡短的詩句中,我們很難窺見花木蘭一介女流上戰場殺敵,又屢見戰功,是怎樣一個心理轉折。

 

在電影裡,這部份卻成為主要著墨的方向。趙薇的花木蘭無奈不捨地,留書背著父親出走,荒地裡孤身上路。她的軍中生活基本上是慘烈的,除了兒時玩伴小虎外,她得跟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男人混在一起,而為了不被發現是女兒身,她還差點就沒命。電影裡,沒有電視劇裡的袁詠儀版花木蘭,那多姿多采的軍中生活,為了遮掩女兒身事實的笑料不斷,還和趙文卓飾演的李將軍來段「安能辨我是雄雌?」的戀愛。

 

趙薇的花木蘭幾乎沒有笑容,從上戰場第一戰揮刀向敵人卻下不了手,最後迫於軍令只好砍下,鮮血直噴她臉上,從此花木蘭的人生變調。電影描述的不是女英雄花木蘭,更多是從一個平凡女子,代父從軍上戰場,背後的辛苦辛酸,失去戰友、兒時玩伴、自由、愛情以及失去生命中最燦爛的青春的痛苦。

1 

3 

 

電影裡的花木蘭也不勇敢。她害怕戰爭,害怕殺人,害怕失去愛人,逼得她的愛人只好詐死來切斷她的感情羈絆,激發她的愛國心和責任感,然後才出現那個為情勢所逼,拋開一切,勇敢殺敵、屢建奇功的花木蘭。

 

結局也令我意外,一貫地悲傷基調。木蘭詩裡,最後是這樣歡樂場景:爺孃聞女來,出郭相扶將。阿姊聞妹來,當戶理紅妝。小弟聞姊來,磨刀霍霍向豬羊。開我東閣門,坐我西閣床。脫我戰時袍,著我舊時裳。當窗理雲鬢,對鏡貼花黃。出門看火伴,火伴皆驚惶:「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」

 

但電影裡,木蘭戰勝歸來,固然是大街小巷親友歡喜相迎,但木蘭父親卻反而是轉身離去,似有怒氣。我想這其實是合理安排,木蘭一聲不吭以女子之身代父從軍,為人父親何等焦急和不捨,所以雖然開心女兒成功歸來,但長年的擔憂,還是有些餘怒的,因為愛,因為心疼。

 

古詩的花木蘭,脫我戰時袍,著我舊時裳。當窗理雲鬢,對鏡貼花黃。開心地換回女妝見軍中同僚。電影裡,花木蘭陌生又感傷地,獨自摸著胭脂花粉,恍如隔世。

 

袁詠儀的花木蘭最後和李將軍歡喜結連理,但電影裏安排的將軍卻是皇子身分,最後為了和平必須娶柔然公主,政治聯姻。他前來找花木蘭,希望兩人私奔,但花木蘭不願,為了顧全大局,不要再惹戰端枉送人命,她寧可犧牲自己的愛情。

 8

花木蘭最後的身影悽涼孤寂,沒有女英雄氣概,倒比較像越戰歸來,心裡充滿創傷的老兵。

 

這部電影的敘事觀點不同於以往我們對花木蘭印象,不論是激勵人心的或俏皮可愛的,這次著重在花木蘭內心世界和戰事無情。其實,這應該是更貼近人性的表達,我也不相信一個女人征戰十多年,可以坦然面對那些殺人血腥畫面,如同電影結尾花木蘭所說,殺人太多會忘記自己的感慨。女人身上沒有男人那麼多沸騰熱血及蠢動的荷爾蒙,這其實是個比較真實形象的花木蘭吧!

 

只是,若從娛樂觀點來看,不免有些懷念袁詠儀和趙文卓的花木蘭、李將軍,輕鬆快意多了。真實的人生和人性,真是個殘酷的世界。

照片來源:山水娛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iuli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